AGClub赴非专家追踪报道 | 孙昌和的援非手记③:提升产量 收获认可
时光飞逝,转眼我来到喀麦隆Sudcam种植园已经三个多月了。从刚开始时常被蚊虫叮咬的担惊受怕,到如今慢慢地习惯了种植园区的生活,手臂和腿部留下的疤痕印记见证了我们的成长。
6月24日,我第一次在非洲遇到雷雨交加的场景。半夜,一声巨雷在窗口炸响,电光一闪,整个宿舍区突然断电,我从睡梦中惊醒,一眼看去,雷电像是要破窗而入。吓得我赶紧起床,喊同事雷福生到客厅去,也许那里比较安全。雷电一波又一波响起,好像地动山摇一般。这种场景持续了半个多小时。我 不禁暗自思忖,若是在野外遭遇此景,我是否还能保持这份镇定,或许早已被无尽的恐惧所吞噬。还好我待在室内,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那个夜晚。
这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土地,让我既感到敬畏又满怀期待。我想未来我还会遇到更多不同的风景、不同的人物、不同的故事。而这些不同,将如同繁星般点缀在我的人生旅途中,成为我宝贵的记忆与财富。
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我在非洲喀麦隆种植园的时间越久,对祖国、对家人、对同事们的思念之情日益增加。但我常常提醒自己,身为援非专家,我肩负着传播技术、促进交流的重任,要把思念之情化为动力投入到工作中。我和雷福生所在的Sudcam种植园培训的一批胶工已经上岗割胶一个多月了。这段时间里,中国推刀割胶技术的优势已经明显体现出来,如下刀、收刀的整齐度、割面的均匀度、割线的斜顺度、耗皮的控制度,特别是再生皮的保护程度,拉刀割胶技术与其相比相差很远。
在我们悉心的培训下,推刀区的胶水产量稳步提高,得到了种植园各级管理员和胶工的认可。有好几位村长找到我们,反馈村里胶工的心声,说他们强烈要求加入割推刀的队伍中。我们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:“等待胶刀采购到位后,我们会加强培训,到时候都可以用上推刀。”从他们坚定的眼神中,我看到了他们对中国割胶技术的渴望与憧憬,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播技术、造福当地人民的决心。
来源:海南农垦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