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胶园实现人生价值
编者按:为贯彻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《关于持续深化海南农垦改革推进农垦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海胶集团于2024年4月组织开展了“最美胶工”巡回演讲活动。演讲团成员由11名AGClub“最美胶工”组成,既有全国劳动模范,又有全国割胶技能比武状元;既有并肩奋进的“夫妻档”,又有奉献青春的年轻大学生。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、讲海胶的故事、讲农垦的故事,从而凝聚大家共识,齐心协力打造爱岗敬业的胶工队伍,学习“邦溪经验”,全面提升橡胶种植端整体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,推动AGClub高质量发展。本刊分期选登部分演讲稿,以飨读者。文字有删节,标题为编者所加。
我叫符天慧,是一名来自海胶集团邦溪分公司邦溪10队的新胶工。我从2022年开始拿起胶刀披星戴月地割胶,回首这段从“割胶小白”到“割胶能手”的旅程,我变得越来越自信。
符天慧在给割面消毒杀菌
割胶,看似是一项简单的工作,但其中的辛苦和付出却非常人所能想象。我记得第一次割胶的时候,凌晨的橡胶林寂静得可怕,只能听到窸窸窣窣的虫鸣声和胶叶随风摇摆的“沙沙”声。当时,天气已经逐渐变热,即使在夜晚,也依旧能感受到一股闷热。我来到自己承包的树位,在头顶胶灯的照射下,手握胶刀的我紧张颤抖地沿着树上的割线下刀。因为这株橡胶树树龄稍大,已割过多遍,割面不仅生硬,而且有的地方长出了一些树瘤,导致整条胶道凹凹凸凸,行刀很难顺畅。我只能小心再小心,先是蹲下身子观察,然后半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推起刀来。可是胶刀老不听使唤,不是割深了,就是割浅了,有时甚至走刀。但皇天不负苦心人,伴随着脚步的有序移动和胶刀与胶树皮之间“唰唰”的摩擦声,乳白色的胶水缓缓滴入到了胶杯中,我当时看着这景象,一股压力释放的喜悦感涌上了心头。我知道,我终于走出了第一步,这是我未来胶工生活的最好开始。橡胶树的汁液,乳白黏稠且富有生命力,我通过割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,感受着它的馈赠和考验。
接着,靠着一束微光,我缓慢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,忍受着林子里的闷热,在不同林段间穿梭,小心谨慎地手起刀落。我当时最直接的感受,就是割胶真的是一项既繁重又精细的劳动,割一株胶树,至少有7个动作:抺胶杯、扯胶线、起刀、行刀、收刀、等胶、收胶,周而复始,紧张有序。
从凌晨开始连续几个小时的劳动,我早已汗流浃背,十分劳累,同时也胆战心惊。因为在黑暗的橡胶林里割胶,周边伸手不见五指,四周寂静得格外可怕。在这一片漆黑的胶林中,只能依靠头上戴着的那一盏胶灯,黑暗、寂寞、劳累,对于我来说,确实是一场严峻的考验!
到了收胶的时候,已是早晨,我再从家里返回到自己承包的树位去。笼罩在橡胶林中的浓雾渐渐消逝,阳光晒向胶园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我不由得心情舒畅起来。然而,收胶工作也并不简单,也是一件“苦差事”!我顺着蜿蜒的胶林小路,一手拿着空胶杯、提着胶桶,一手拿着胶刮,向胶林深处走去。在每株胶树上,都有用铁线缠在树上的用来承接胶杯的铁圈,我把空胶杯放置在铁圈上,然后端起盛有大半杯乳白胶水的胶杯,快速地用胶刮把胶水刮入胶桶里。虽然这个工序看似轻松,但事实上也挺累。因为我之前已经忙碌了一晚上,现在每到一株胶树,都要重复低头、弯腰、收胶、挺腰等一系列动作,几百株树操作下来,不仅要动作快,要抢时间,怕胶水过早凝固,而且要防止收胶动作过急导致胶水溅落,就这样,连续躬腰割胶和收胶数小时后,腰骨早已饱受折磨,突然挺立起来,只觉得一阵阵腰酸背痛。不过,喝一口随身带来的开水,哼起流行的小调,因紧张劳动带来的疲劳与忧愁,也渐渐被驱散。
就这样来回忙活了将近3个小时,我才终于收集好数百棵胶树的胶乳,然后再把这一整车胶乳和杂胶运往附近的收胶站,进行称重、过筛。
收胶工作完成后,我提着胶桶,顺着来时的小路返回生产队。一路上,总能遇到许多胶工,大家见面都会开心地打着招呼,一脸轻松地谈论着今天又收了多少胶水。虽然我很早之前就帮家里割胶,有着一定割胶经验,但由于长期没有割胶,没有把割胶技术掌握到位,导致初次割胶胶水产量较低。当我看到别的胶工每天回收满满当当的胶水,心里真是羡慕极了。
羡慕不会有收获,行动起来才能改变自己。既然选择了割胶这份职业,我就要无怨无悔坚持下去。为了能熟练掌握割胶技术,我没少下功夫。一开始我是看着老胶工割胶的样子,照葫芦画瓢,一步步学,掌握基础割法。然后,我在公司组织的培训课上,认真学习实践,下刀、运刀、收刀,每个动作我都会格外注意细节和技巧。课下我和妻子(编者注:符天慧妻子郑凤霞,2023年加入海胶集团成为胶工,同为演讲团成员)经常上门请教老胶工,树桩往家里搬了一个又一个,在空闲时间利用被淘汰的残树桩反复练习刀法,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。刚开始学习时,由于接刀不准,导致割面深浅不一、不平整、不均匀,在练习过程中划伤手指、胳膊酸痛都是常有的事。但我不气馁,有时候就在想,别人能割好,我又不比别人笨,我也能做到,技术是靠练出来的。
于是,靠着一股韧劲,我每天不断地练习割胶,经常是一天练习七八个小时,从握刀姿势到行刀的力度、角度,仔细琢磨手、脚、眼、身的协调配合要领,日复一日地练习使我懂得了勤能补拙的道理。虽然我的脚底、手掌不知磨出了多少个水泡,有时候练习时间长了,连腰都直不起来,但看到割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,看到每次上林段割胶,胶水沿着割线一滴滴地滴进胶杯,装满胶水的胶杯再一杯杯倒进胶桶时,一股收获的喜悦感就会涌上心头,正是这种强大的荣誉感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。
越练习割胶,我对胶林的感情越深厚,越懂得每一滴胶乳都来之不易,都凝结着我们的心血与汗水。以前我常听辅导员说,如果割得好,一棵橡胶树可以割半个世纪甚至一个花甲,而如果胶工手艺差,太伤害树木的话,就只能割8年左右。也就是说,养护得法的橡胶树,可供一个割胶工收获一辈子。所以他最心疼的就是胶工操作不当,割伤了胶树。
辅导员时常叮嘱我们,橡胶树有五层皮——粗皮、砂皮、黄皮、水囊皮和形成层。而割胶,必须精准地割到第三层皮,多一层或者少一层都不可以。割浅一点,割不到乳管,胶水流不出来;下刀稍重一点,又容易割破水囊皮,伤了树的筋骨。关键就在那0.1毫米左右寻找感觉。
我当时觉得这太玄乎了,0.1毫米的技巧哪里是常人能掌握的。但在这些年割胶工作中,我慢慢掌握了0.1毫米的割胶技巧,一株株橡胶树被我划出了一大片均匀完整的割线。我深刻感受到,割胶是很有讲究的,割好了不仅胶水产量高,而且橡胶树的自身恢复也很快。即使其他抚管措施相同,如果割胶技术不同,产量也会相差悬殊。技术优良的胶工要比技术一般的胶工多产约20%到40%的橡胶,磨出一把好的胶刀可让割胶产量提高5%至15%,而且伤树少,耗皮少,树皮再生速度快,橡胶树的寿命也长。所以抓好技术就是抓好生产力。
都说胶工辛苦,大半夜与月亮相伴,割胶下刀数千次,只能在白天休息。但事实上,胶工的工作远远不止采胶,白天还得养护刀具、管理胶园等等,一年里有8个月的时间,常常是连轴转的。
忙碌的时候,我早上6点采完胶,只是简单吃些早饭,就要开始磨胶刀了。到了早上8点,我还得重新回到橡胶林,把每一棵胶树打理好,等着胶桶逐渐装满,才算是采胶完成。有时下午3点,我还得去胶园除草,施肥,重点是要拔掉胶水溢满流出胶路以外的胶条,因为胶条不拔,就会腐烂在树皮上,影响割胶质量。这一天下来,从深夜忙到下午,我常常感到非常疲惫。
我记得,第一回割完胶后,回到家里,入睡前想了很多。面对山区山高坡陡,割胶劳动强度大,同时感受到黑暗、孤寂的恐惧,风寒的侵袭,疲倦的难熬,还遭受蚊虫、蚂蟥的叮咬。说心里话,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,我也曾有过动摇。但过往的经历,让我觉得胶工这份工作,虽然辛苦一点,但是工作稳定、离家近,我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,而且只要勤快一点,就能够挣到钱。
今年我已经43岁了,从大专毕业之后,我尝试过很多工作,一开始在东莞做业务经理,然后又当过送货司机,开过快餐店,养过五角猪,干过各种小买卖,但没有一样工作的收入是稳定的,“饥一顿饱一顿”,更别提能有存款了。而且在外打工与家人聚少离多,基本上每年只能回家两三次,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靠妻子“一肩挑”。因为工作常年在外,我对妻子满怀愧疚,这时常让我感到很焦虑。
挫折使我更懂得了生活。人到中年,既没钱,也没了青春,真的很难。我有3个孩子要养育,大儿子今年读高一, 二女儿上初中,小儿子上小学。看到孩子们都很努力,每天学习都在进步,我作为父亲很欣慰。他们是我的希望,我要想方设法努力拼一拼。
图为符天慧在割胶
后来,我听人说海胶集团邦溪分公司的割胶收入不错,推行公平公正、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,而且还能享受到公司的五险一金和各种福利待遇。这样以后我老了,能有一份退休金,就能多一份生活保障。而且,海胶集团是一个大企业,在这里优秀的胶工还有提升的机会。于是,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择了割胶行业。
一开始割胶,我确实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。起初,有人笑话我说,一个大学生回家割胶,学非所用,几年的大学白读了。听到这些,我心里的确不好受。但听到很多身边优秀胶工的感人事迹后,我的内心变得坚强起来。比如,红林分公司胶工叶周玉,他和妻子承管1400余株胶树,一次意外让他因车祸失去了右脚,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,而是决定重拾信心,在家里开启了“魔鬼训练”,最后每天忍着刺骨的疼痛,穿戴20斤重的假肢在胶园里割胶,这一坚守就是10多年。还有岭门农场公司十五队、新风队队长班志流,他的居住地和工作地位于陵水吊罗山脉的一座山脚下,是岭门农场公司最偏远的地方,到场部有18公里,其中大部分都是山路。因水库隔绝,没有桥梁,胶工出行以及橡胶、槟榔等农产品的运输,只能乘坐自制的简易浮船才能抵达对岸到场部。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,他坚守了20多年。还有保国分公司68岁胶工曾祥权,他坚守胶园40多年,退休后看到很多胶工放弃多年经营的割胶岗位,一片片胶林无人割,他非常心疼。于是,主动要求返岗割胶,他干劲不减当年,连续多年被分公司评为“产胶大户”、“产胶能手”,还劝说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回来领岗割胶,做到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。还有龙江分公司金波二十队的“90后”胶工黎凤明,他为照顾家庭,毅然选择接过父辈手中的胶刀,从繁华的大城市深圳回到海南,走上了割胶岗位。他工作的地方处于霸王岭脚下,山高路陡,距离场部近40公里,属于最偏远的割胶生产队。但他自2020年入职以来,通过勤学苦练,夫妻二人的干胶产量已经超过25吨,成为龙江分公司名副其实的产胶大王。还有山荣分公司抱伦荣岭队胶工杨就,他也是从大城市回到胶园,接过了父辈手中的胶刀。他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,就下定决心干一行爱一行,一有空就苦练割技、钻研割技。尽管只有6年的割胶经验,但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用心的管护,如今已成为山荣分公司干胶产量的佼佼者。2022年,他的干胶产量为18.34吨,全年总收入约14.45万元,平均月收入超1.2万元。
看到他们在这片胶林中,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成就感,我深深地感动了,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坚持下去。而且,来到邦溪分公司工作后,我发现这是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,胶工们对自己的割胶收入普遍比较满意。近几年,公司持续实现自产胶平均亩产超80公斤,胶工人均年产胶超8吨,人均年割胶收入超5万元。这样的收入在小地方,算是很不错了,一家人可以过得相当舒服了。
在我看来,胶工收入可观,胶工队伍稳定,主要得益于邦溪分公司坚持以胶工为中心,政策向胶工倾斜,让利于胶工。当前,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,公司为保障胶工基本收入,按照“基础结算单价+调节结算单价”的结算模式,建立胶工收入增长稳定机制。因为结算价格是随市场价格动态变动的,当价格偏低时,公司会承担风险给予保底结算价,然后通过推进扩岗、劳动竞赛奖励及新开割树低产补贴、提高干胶结算单价、招收新胶工奖励等措施,确保胶工有稳中有升的收入保障,实现多劳多得的公平竞争。
去年,我和妻子共开割了10个树位,产胶20.5吨,在分公司胶工产量里排进前十名,收入近11万元。更让我感到安心的是,这是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,我已经从四处打工的“打工仔”,变成了在家门口就业的“工薪族”了。我真的发现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,生活的焦虑会缓解一大半。我现在每天只想着把割胶做好,这样收入自然会水涨船高,生活条件也将慢慢改善。
我的妻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胶工,而且是一名合格的妈妈,她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。多年来,我们互帮互助、携手前行,让生活充满了色彩。在割胶工作中,我们是夫妻,更是并肩作战的“战友”,每晚我们钻进黑漆漆的胶园割胶,彼此陪伴,相互比赛是对抗黑夜、恐惧的最好方式。割胶是一份辛苦的工作,妻子为了家庭,从一名“弱女子”变成了“女汉子”,成为家庭最坚实的后盾。岁月流转,我们的双手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。但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。我们相信,每一片割下的胶水,都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,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石。
图为符天慧与妻子郑凤霞在收胶
现在我每天乘着凉风夜色,沿着弯弯的小路而去,又迎着娇艳的朝阳,踏上这条弯弯的小路归来。尽管橡胶园的生活如此单调,但是,我在这些年的割胶中,也渐渐与胶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。说心里话,这样安静的生活对于多年劳碌奔波的我来说,是另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,简单的欲望让家庭更幸福平和。
我是一名割胶工,实现人生价值和美好梦想的岗位就在胶园。国家建设需要橡胶,我就多割胶、多产胶、多贡献。我将坚守这份初心,奋斗逐梦,砥砺前行!
来源:《中国农垦》